雜誌訂閱
訂閱《IdN》雜誌印刊
購買雜誌
設計單位
認識更多創作界的菁英名字
超級影院
輯錄段段新鮮動畫影像,全天候播放
本月之選
緊貼最新最有趣的國際創意資訊
設計商品
蒐集由全球各地銷售的設計商品
刊物收藏
一個刊物收藏項目
室內設計
當形式遵循功能
室內設計
當形式遵循功能
活動預告
匯集不可錯過的活動及展覽
教育資訊
全球設計教育界的新聞資訊
地方指南
為創意人而設的線上指南
治愈世界
用創意治癒世界
高峰會
雲集世界各地設計大師
創意世界
全面的創意城市指南
圖片庫
為所有人而設的特選圖片庫
旗艦店
為設計師提供更廣泛的創意資源
快訊訂閱
每月公佈,完全免費!
查詢中心
聯絡我們
銷售點
常見問題
語言
English
中文版
雜誌
設計
動畫設計
產品設計
出版設計
時裝設計
室內設計
發掘
創作單位
活動預告
本月之選
教育資訊
地方指南
治愈世界
高峰會
援助
創意世界
圖片庫
快訊訂閱
商店
協誠設計有限公司⸺IdN 雜誌出版社
PUSH
雜誌有售
English Edition
Tweet
IdN v30n3:藝術科技⸺創意機器,人類視野 — 想像力與程式碼:呈現現實的捷徑
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正徹底改變創意的版圖,為藝術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工具,以擴展他們的想像力。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呈現了 24 位創作者的作品,他們擁抱科技,重新定義了自身創作的邊界。透過電腦生成影像(CGI)、3D 建模、視覺特效(VFX)、動態影像、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以及人工智慧(AI),科技正在開啟一種全新的表達與互動方式,而這些曾被視為難以想像的創作形式,如今已成為可能。
關鍵技術如 CGI、VFX 及 AI,如今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曾經令觀眾驚嘆的 CGI 與 VFX,如今已被數位藝術家進一步擴展至 VR 與 AI 的廣闊潛能,徹底轉變了藝術的構思與體驗方式。尤其是 AI,其應用引發了廣泛爭論:它究竟是協助藝術家提升創造力的夥伴,還是威脅人類原創性的替代者?
設計單位:
Andréa Philippon | Billelis | Can Büyükberber | Christoph Strohfeld | ClydeStudio (Arthur Clyde Roger) | Fancy Lamp / Collectable Cities | Five Three Five Design (Tania Kalina) | FutureDeluxe | Get it Studio (Sandra Golay & Alexandre Armand) | Joan García Pons | Leonardoworx (Leonardo Betti) | Mach Studio | Magnane (Benoit Challand & JF Passot) | Media.Work | MINIMALCHAT (Bel R. Tarducci & Seba Morales) | Mr Kaplin (Robert Glassford) | notooSTUDIO | NotReal | Rare Volume | Santi Zoraidez | Sawdust (Jonathan Quainton & Rob Gonzalez) | TEF Studio (Bruno Inhudes & Ruth Cruz) | Transparent House | Xebius (Manuel Camino)
明細:
160p + 8p cover
160mm (w) x 230mm (h)
4 varying paper stocks
4C process + matt lamination
ISSN(國際英文版):1029 4805
ISSN(繁體中文版):1029 4813
藝術科技:創意機器,人類視野
在這場數位革命中,藝術家既面臨機會,也遭遇挑戰。新科技讓他們能突破創作的極限,然而過多的選項與技術也可能使創作流程變得支離破碎。挑戰不僅在於掌握先進工具,更在於如何將其與藝術視野無縫結合。在 3D 渲染圖與 AI 生成圖像幾可亂真的時代,藝術家該如何維持創作的誠實與完整性?
科技在藝術中的角色,引發了對其能否激發創意,或反而削弱創作自由的討論。技術的精準是否能與藝術的自由共存?新興技術的普及亦催生出全新職業,例如「提示語編寫師」,專門為 AI 生成藝術內容設計指令。但在創新的同時,也帶來另一個問題:藝術的本質該如何保留,才能不被機械邏輯所吞噬?
隨著藝術與科技的界線日漸模糊,創作者必須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重點不僅是掌握技術,更要確保科技服務於創意構想,而非反客為主。所謂「ArtTech」,不僅是對新工具的運用,更是確保在每一次創作中,創造力而非自動化,仍是核心所在。
贊助文章
熱門文章